水潤山河映初心——記水利建設者路明旭的二十二年攻堅路 |
|
|
|
在黃河之畔的沙坡頭,在泰山深處的蓄能電站,在南水北調的輸水長廊,在京滬高鐵的建設現場,在邢臺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現場,總有一個身影穿梭在鋼筋水泥之間。他就是路明旭,一位有著22年工齡和工程管理經驗的“老水利”。從基層技術員到項目經理,從業務骨干到黨支部書記,他用腳步丈量山河,用智慧破解難題,在水利基建的戰場上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奉獻。 從田間地頭走出的“技術大拿” 1999年,剛走出校園的路明旭懷揣著對水利事業的憧憬,來到第二分局沙坡頭水利樞紐項目。面對黃沙漫天的工地和復雜的地質條件,這個青澀的年輕人沒有退縮。“那時候每天跟著老師傅泡在工地,白天測數據、查圖紙,晚上啃規范、做方案,手上磨出的繭子比圖紙還厚。”回憶起初入職場的日子,路明旭的眼神里滿是感慨。 正是這些基層歷練,讓他從一名普通科員快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主管。在沙坡頭項目,他白天泡在施工現場,晚上鉆研技術規范,短短幾年時間,便掌握了水利工程建設的核心技能。他深知,水利工程關乎國計民生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,讓他在后續的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項目中大放異彩。 這座被譽為“世界第一渡槽”的超級工程,其大跨度薄壁雙向預應力結構的槽身空間受力復雜,架設難度創下多項世界紀錄。“當時國內外沒有現成經驗可循,我們就像在摸著石頭過河。”路明旭與技術團隊駐扎現場,連續三個月吃住在工棚,最終研發“一種梁式渡槽鋼筋綁扎模具”和“一種鋼筋籠整體吊裝吊具”,兩項技術均獲得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。 在渡槽提運架施工中,他創造性地采用新型重載運輸技術,減少槽體兩次起落,不僅加快了施工進度,更將吊裝安全風險降低至零。這套工藝被命名為“U型渡槽施工工法”,先后獲評青海省省級工法和國家級工法。由他參與完成的《沙河特大型預制U型渡槽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》,一舉斬獲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。 路明旭常說:“技術是干出來的,不是等出來的。”他的成長歷程,正是無數水利建設者的縮影——在艱苦環境中磨礪,在創新突破中成長,用智慧和汗水鑄就大國工程的堅實根基。 危難時刻的“紅色脊梁” 2018年,路明旭調任山西省中部引黃工程28標項目經理。這個被稱為“山西大水網”核心工程的項目,面臨著地方環境復雜、征地困難、不良地質等多重挑戰。上任第一天,他就帶著技術員走遍12公里施工線路,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下37個需要解決的問題。 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。作為項目黨支部書記,路明旭第一時間成立黨員突擊隊,帶頭值守在防疫一線。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同時,組織工人分批返崗,確保項目如期履約。那段時間,他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,既要協調防疫物資,又要統籌施工生產,最終不僅實現零感染,還為項目爭取到190.72萬元疫情防控專項費用。 2021年10月,山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。面對肆虐的洪水,路明旭沉著應對,帶領黨員干部組成應急搶險隊,連夜轉移百余名工人和價值千萬元的設備。洪水退去后,他踩著沒過小腿的淤泥,逐段勘察受損情況,僅用72小時就編制完成5項修復方案,最終為項目爭取到2594.95萬元的水毀修復資金,創造經營效益450萬元。 在一次次急難險重任務面前,路明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。他說:“關鍵時刻,黨員必須沖在最前面。”正是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,讓他在工程建設中屢創佳績,也贏得了團隊和群眾的信任。 黨建引領的“治企良方” “項目建到哪里,黨旗就要插到哪里。”這是路明旭常掛在嘴邊的話。在擔任引黃28標黨支部書記以及邢臺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黨支部副書記以來,他創新推行“黨建+生產”融合模式,將組織生活開到施工一線,把黨員責任區設在關鍵崗位。 在他的推動下,項目黨支部形成了“三個一”工作法:每天一次碰頭會解決現場問題,每周一次技術交底提升施工質量,每月一次黨性教育筑牢思想根基。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,更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。 針對年輕技術員多的特點,他牽頭成立“青年突擊隊”,開展“導師帶徒”活動,鼓勵年輕人多學習、多取證、多實踐。他常說:“我們不僅要建優質工程,更要育優秀人才。”在他的培養下,一批批年輕技術骨干迅速成長,成為項目的中堅力量。 項目部工程的小王說:“路經理把我們當家人,我們干活更有勁了!”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,讓項目部連續三年保持人員穩定率90%以上,為工程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。路明旭深知,工程建設不是一個人的戰斗,而是團隊的協作。他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,打造了一支敢打硬仗、能打勝仗的水利鐵軍。 從黃河岸畔到太行褶皺,從渡槽飛架到隧洞穿巖,二十二載春秋流轉,路明旭的身影始終與山河同頻。這半生軌跡,恰是一部水利人用腳步寫就的史詩,藏著大國基建崛起的密碼。 如今,他依舊在每個晨曦中踏響工地的碎石路,安全帽下的鬢角已凝霜色,目光卻仍如初見時清亮——那是映著山河的光,是燃著初心的火。“干工程,最怕的就是‘差不多’。”他常對年輕人大聲說,“我們澆筑的是百年基業,每一方混凝土里都得摻著良心。”這樸素的話語里,藏著比鋼筋更堅韌的信念。 從黃河湯湯到太行巍巍,從渡槽如虹到高鐵如龍,再到抽蓄電站的深藏功與名,他以半生步履,在大地的褶皺里寫下“工匠”二字的千鈞重量,在時代的潮頭挺起 “黨員”二字的錚錚脊梁。 山河為證,初心如磐。他用腳步在大地上刻下經緯,用匠心在歲月里熔鑄豐碑,而那些流淌的江河、矗立的堤壩,都是他寫給時代的詩行,字字鏗鏘,句句滾燙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