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線正能量】高用國:當好安全生產“守護者” |
|
|
|
“對違章講人情,事故就不會對你留情。”在黃龍抽水蓄能電站工程項目部的安全例會上,安全總監高用國的話語擲地有聲。這位在一線現場守護了二十載安全的“老兵”,始終把“無危則安,無缺則全”刻在心頭——他是同事口中敢于擔當、較真碰硬的“安全標桿”,卻總說自己不過是“做好分內事的平凡人”。 從2004年青澀入職中國水電四局的小伙,到如今獨當一面的管理能手,他用二十年堅守證明:真正的守護,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,而是把“安全”二字融進每一個施工環節的執著。 榮譽背后,照見二十載擔當路 從京滬高鐵鋼軌到南水北調渠網,從索約公路到城市軌道,再到如今秦嶺黃龍抽水蓄能電站,高用國在施工行業二十年扎根一線。他歷經技術、質量、物資、生產等多崗位歷練,深知任何環節疏漏都可能觸碰安全紅線,而安全總監職責是為千余名參建者筑牢最后防線。 這份認知,化作了他刻進骨子里的責任擔當。分局先進安全生產工作者、安全文明工地先進個人、職業健康達人……諸多榮譽加身,他卻總說:“榮譽是團隊的,我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。”在他看來,真正的擔當從不是掛在墻上的獎狀,而是每天走在施工現場的腳步——日均兩萬步的巡檢路線,踏遍了電站的每一個作業面;手機相冊里面配著文字的照片:“3號洞高處作業安全帶卡扣松動”“拌合站消防沙箱缺量”“夜班照明角度需調整”等瑣碎問題,每一條后面都跟著整改人和完成時間。 “安全是走出來,看出來,說出來,做出來的。”這是他常對同事說的話,也是他的行動指南。發現工人高處作業安全帶系掛不規范,他當場示范,直至對方掌握才離開;看到三級配電箱接線混亂,他要求停工整改,還帶電工重新梳理線路;檢查到消防設施不足,他連夜協調物資部門補充,稱“水火無情,等事故發生再補救就晚了”。他的“較真”起初讓現場人員覺得“不近人情”,但久而久之,大家都明白:“高總監的‘嚴’,是在護著我們的命。” “生命只有一次,失去不會再來。”這句樸實的話,是他對責任最深刻的詮釋。在他看來,安全總監的肩上扛著的不僅是項目的順利推進,更是上百個家庭的完整與幸福。因此,他始終保持著如履薄冰的警惕——暴雨天會提前到邊坡檢查排水系統,冬夜會突擊查看保溫措施是否到位,新工序開工前必定組織安全技術交底,哪怕是重復過百次的操作,也要求“再確認一遍”。 這種近乎本能的擔當,深深影響著身邊的人。同事們說:“跟著高總監干活,心里踏實。他常說‘安全是生命線’,不是喊口號,是真的把我們的安危放在心上。”在他的帶領下,項目部的安全管理從“被動整改”轉向“主動預防”,員工們的安全意識顯著提升,為黃龍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“安全屏障”。 二十載風雨兼程,高用國用腳步丈量責任,用行動詮釋擔當。在他心中,守護每一位參建者的平安,便是對“責任”二字最有力的回答。 履職盡責,以鐵腕筑牢安全防線 黃龍抽水蓄能電站地處秦嶺北麓與渭河之濱的深山峽谷,地質條件復雜、施工道路艱險,籌建期的洞室開挖與道路修建堪稱“在刀尖上跳舞”。2024年12月,高用國剛到任便遭遇“下馬威”——安全交通洞正上方頻繁發生落石,碎石如不定時炸彈般懸在施工人員頭頂,稍有不慎便可能釀成慘劇。 “等不得,更慢不得!”面對這一關乎生命安全的隱患,高用國沒有絲毫猶豫,第一時間帶領安全小組扎進現場。為摸清落石源頭與分布規律,他和團隊趴在陡峭的坡面上一寸寸勘察,手掌被巖石磨出厚繭、衣服被荊棘劃破也渾然不覺。經過連續三天的實地排查,他最終敲定“先清障、再防護”的方案:親自帶隊攀上懸崖清理松動巖石,又協調多方資源加急加裝高強度防護網,硬是在險情四伏的懸崖邊啃下了這塊“硬骨頭”,為后續施工掃清了致命障礙。 在日常管理中,高用國的“鐵腕”更體現在對細節的極致較真。他的巡檢路線從不固定,無論是工人未系緊的安全帶、歪斜的配電箱,還是消防設施的微小缺漏,哪怕是墻角一處未封堵的孔洞、電纜線的輕微磨損,都逃不過他的眼睛。“現場管理必須‘無死角、無遺漏’,少查一處,就可能多一分危險。”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他二十年安全管理生涯的鐵律。一次夜間突擊檢查中,他發現某作業面的應急照明燈具損壞了3盞,當即要求停工整改,直到凌晨所有燈具更換調試完畢才離開現場,“夜間施工視線差,應急照明就是保命燈,一盞都不能出問題。” 他深知,安全管理不能僅靠“堵”,更要靠“疏”。為此,他牽頭建立了“隱患閉環管理機制”:發現問題后,立即明確整改責任人、整改時限和驗收標準,每天在早會上通報整改進度,未按時完成的堅決追責。同時,他堅持用制度管人、按流程辦事,將“PDCA循環”原則貫穿日常,每一個環節都拍照記錄,進行整理,形成可追溯的記錄。 從懸崖排險到細節巡檢,從制度完善到機制創新,高用國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,將“履職盡責”四個字刻進每一個施工環節,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,為工程項目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。 心系后輩,以薪火相傳育新人 在高用國看來,安全管理的“防線”不僅要靠當下的堅守,更要靠后輩的接力。二十載一線沉淀讓他深知,施工行業的新人往往要跨過“三重坎”:面對深山工地的環境陌生感、對復雜安全規范的技術生疏感、擔心出錯的心理壓力。因此,他始終把“傳幫帶”當作肩頭的另一重責任,將對后輩的關心化作手把手的引領,讓安全理念在言傳身教中代代相傳。 為了讓年輕人少走彎路,他在項目部牽頭成立“安全學習小組”,每周抽出固定時間,結合自己二十年來的親身經歷,把枯燥的安全法規講成“活案例”。“安全規范不是死條文,是前人用教訓換來的保命經。”他常說,而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故事,總能讓年輕人聽得入神,原本晦澀的標準也變得清晰可辨。 對剛入職的新生,他格外牽掛。他知道年輕人臉皮薄、怕犯錯,便主動搭話,以自己曾下料算錯尺寸為例,鼓勵大家別怕犯錯,但安全疑問不能藏,有事隨時找他。他不搞“一刀切”,而是“因材施教”:讓心思縝密的畢業生負責安全資料歸檔以熟悉規范;帶膽大心細的年輕人跑現場,教他們辨別隱蔽風險;鼓勵內向新人在小組會分享心得,還帶頭鼓掌。這種“量身定制”的培養,讓不少新人半年內從“手足無措”變得“獨當一面”。 有一次,一位年輕技術員因漏看設備參數導致小范圍停工,躲在宿舍懊惱得連飯都不吃。高用國聽說后,拿著兩個饅頭就找了過去。“來,先墊墊肚子。”他沒提罰款,也沒說批評,反而拉著對方在圖紙前復盤:“你看,這里漏看參數是果,根源是缺個‘雙重檢查’機制——以后咱們定個規矩,自己查完讓同事再復核一遍,不就堵住漏洞了?”末了,他從抽屜里翻出一個筆記本,把自己總結的“現場檢查十步法”工工整整抄下來,遞過去時特意加了句:“這是我用二十年攢的‘笨辦法’,你比我年輕,腦子活,肯定能想出更利落的招。” “安全管理最怕‘斷代’,我多帶一個,隊伍就多一分底氣。”他總說,看著這些年輕人從“要我安全”到“我要安全”,再到“我會安全”,就是比任何榮譽都珍貴的收獲。這份對后輩的悉心培育,恰如深山里的薪火,讓安全的種子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、生長。 歲月繾綣,葳蕤生香。談及未來,他說要守一域平安,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價值。高用國的腳步不會停止,他的眼神依然堅定,他的故事還在繼續,他將用奮斗續寫四局人不怕吃苦、不易放棄的敬業精神和擔當,繼續做好黃龍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部安全的“守護者”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