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局水利】攻堅克難筑屏障 生態護航保通水——環北廣西D1標項目部靈東泵站施工紀實 |
|
|
|
八月驕陽似火,八月江天如洗。盛夏的八月,萬木蔥郁,生機勃發。在靈東泵站工程項目的工地上,幾十名建設者頂著烈日奮戰,20余臺挖掘機、推土機晝夜轟鳴,施工人員揮汗如雨卻井然有序。隨著最后一車土石方精準落位,靈東泵站主圍堰工程于7月20日完成合龍,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決定性勝利。施工現場,鮮紅的黨員旗幟在湛藍天空下格外醒目,項目部用實干與汗水在環北部灣譜寫著新時代的治水篇章。 由水電四局承建的靈東泵站工程是環北工程的“龍頭”與“心臟”。靈東泵站位于靈東水庫大壩左岸上游4.4千米處,鴉鵲塘村西北側的岸灘殘丘上。泵站由引水渠、前池、進水間、泵站廠房和出水管道組成。其圍堰設計為土石圍堰,施工導流標準為全年20年一遇,堰前設計水位為100.53米,堰頂設計高程為102米。圍堰由主圍堰、側圍堰和路圍堰三部分組成。 精準布局搶工期,攻堅克難顯鐵軍本色 靈東泵站施工過程中,首個“硬骨頭”便是水下施工結構的穩定性難以把控。每年汛期來臨,庫區水位迅猛上漲,洶涌的水流如同脫韁的野馬,給圍堰排水和施工帶來了巨大壓力。在這種情況下,施工人員不僅要與時間賽跑,還要時刻警惕施工安全風險的增加。由于水位上漲的不可預測性和水流的復雜性,搶險次數也隨之直線上升。 加之項目地處庫區,地質條件極為復雜,表層覆蓋軟土,下伏強風化巖層,滲透性強,給圍堰穩定帶來極大挑戰。 面對施工的重重挑戰,項目部以“鐵軍”擔當迎難而上,精心繪制“作戰圖”,組織技術骨干組成“精銳部隊”,對施工計劃進行多輪優化調整,細化關鍵節點與任務,明確責任時限,確保施工節奏高效可控。同時,針對汛期水位變化快、天氣多變的特點,項目部建立“氣象—水文—施工”聯動預警機制,實時監測降雨量及庫區水位,動態調整施工節奏。在關鍵施工時段,實行“兩班倒”甚至“三班倒”作業模式,確保24小時不間斷施工。 為搶奪寶貴工期,項目部在人力與設備資源上更是全力投入。自3月17日圍堰施工啟動以來,70余臺大型設備——包括履帶挖掘機、注漿機、拌合樓、履帶式液壓鉆機等“鋼鐵巨人”——整齊列陣,晝夜奮戰。施工人員以“快、準、穩”的行動力,科學組織施工,通過修建堅固擋水圍堰,將施工區與水體有效隔離,并利用高效抽排系統排出積水,成功將復雜的水下作業轉化為可控的干地施工。 正是這種頑強的拼搏精神,才使得關鍵節點得以提前實現,展現了水電四局鐵軍“召之即來、來之能戰、戰之必勝”的過硬作風。 截至當前,主圍堰順利合龍,標志著重大節點目標實現;7月30日,高壓擺噴防滲墻施工突破5000米,超總工程量一半,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。 創新驅動提質效,智慧建造賦能綠色工程 在確保施工進度穩步推進的同時,項目部始終堅持“科技引領、創新驅動”的發展理念,將智能化、精細化建造技術深度融入工程建設全過程,著力破解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施工難題,全力打造安全、高效、綠色、智能的現代化水利工程典范。 面對地質結構復雜、滲透性強、水文環境敏感等多重挑戰,項目部主動作為,積極探索生態友好型施工工藝。采用河道防泥幕隔離技術,通過在施工作業區與主河道之間布設高強度、低滲透性的防滲帷幕,形成一道物理隔離屏障,有效阻斷施工擾動區域與外部水體之間的泥沙交換通道。實踐表明,該技術顯著降低了施工過程中的泥沙回淤量,使河道斷面穩定性大幅提升,不僅保障了施工期間的通航安全與水流暢通,更從源頭上減少了對水體的二次污染風險,有效保護了流域水生態環境。這一創新舉措,正是項目部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和“守護好一江碧水”殷殷囑托的生動體現。 為進一步強化生態管控與質量閉環管理,項目部建立了全過程、全鏈條的環保監測體系。在土石方填筑施工中,嚴格把控填筑料來源,對每一批次進場的填筑材料進行成分檢測,確保其符合設計要求且無有害物質。在填筑體浸水前后,項目部組織專業團隊對周邊水域的pH值、重金屬含量等關鍵水質指標進行系統采樣與分析。通過對比浸水前后水質數據,科學評估填筑材料對水環境的潛在影響,確保所有檢測指標均符合相關限值要求。 在PCCP管道安裝時,項目創新彎管輔助安裝裝置,提高精度,減少沉降,應用砂墊層填弧法與混凝土墊塊結合技術,確保管道安裝的長期穩定性。 同時,項目引入智能安全帽定位系統、視頻監控系統等智慧化管理手段,實現對人員、設備的實時監控與風險預警,為工程質量安全裝上“智慧大腦”。 這一系列“技術創新+智能監測+閉環管理”的組合拳,不僅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與生態品質,更構建起一道堅實的生態防護網,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,為打造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的標桿工程提供了堅實支撐。 黨建引領聚合力,紅色引擎激發奮進動能 黨支部堅持“圍繞中心抓黨建,抓好黨建促發展”的工作思路,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項目生產經營全過程,創新實施“黨建+”融合工程,推動黨建工作從“有形覆蓋”向“有效引領”轉變。項目部以“黨員技術攻關小組”為載體,聚焦施工中的“卡脖子”難題,圍繞圍堰防滲體系穩定性、PCCP管道高精度安裝等關鍵技術瓶頸,組織開展“揭榜掛帥”專項行動。通過公開難題榜單,鼓勵黨員骨干主動“揭榜”、牽頭組建攻關團隊,實行“定目標、定責任、定時限、定獎懲”的閉環管理機制。黨員們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,帶頭立項、帶頭研究,在技術方案比選、工藝參數優化、現場應急處置等環節沖鋒在前,形成“一個黨員一面旗、一個支部一座堡壘”的生動局面。 在施工關鍵階段,項目部迅速組建“黨員突擊隊”,全體隊員連續駐守施工現場,實行晝夜輪班、全程跟班作業,全力沖刺工期節點。從2024年7月24日TBM始發井進場路毛路順利貫通,到2025年3月17日泵站提水線路鋼管段提前半個月實現全線貫通,再到2025年3月26日隧洞工程首段地表注漿圓滿完成,每一個重大節點的順利實現,都凝聚著黨員的辛勤汗水;每一項階段性成果的背后,都彰顯出項目部攻堅克難的頑強意志與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。這些關鍵里程碑,不僅見證了工程建設的“加速度”,更生動詮釋了水電鐵軍敢打硬仗、善打勝仗的擔當精神。 同時,黨支部深入實施“人才強企”戰略,深入推行“導師帶徒”制度,精心遴選政治素質高、業務能力強、作風過硬的黨員擔任導師,與青年技術員、新入職員工結成“一對一”或“一對多”幫扶對子。導師不僅傳授專業技能、施工規范和管理經驗,更注重將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”的水電鐵軍精神和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代代相傳。通過定期開展技術講堂、現場實操培訓等活動,有效加速了青年人才的成長步伐,一批“95后”技術骨干已在關鍵崗位獨當一面。 在對外關系協調中,黨支部主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,牽頭成立“企地共建”協調小組,建立與地方政府、村“兩委”、村民代表的常態化溝通機制。通過定期走訪周邊村屯,召開座談會,傾聽群眾訴求,積極回應并妥善解決施工帶來的夜間作業噪音、揚塵控制等問題。項目部還組織黨員志愿服務隊參與村道修繕、改善土壤等公益活動,以實際行動回饋當地社會。一系列暖心舉措贏得了周邊群眾的廣泛理解與大力支持,營造了“建設一方工程,造福一方百姓”的良好氛圍。 正是通過黨建與生產、人才、社會的深度融合,項目部構建起“黨建強、隊伍強、管理強、發展強”的良性循環機制,讓鮮紅的黨旗在施工一線高高飄揚,凝聚起全體建設者團結一心、攻堅克難、奮勇爭先的磅礴力量,為工程高質量建設注入了強勁的“紅色動能”。 截至目前,靈東泵站圍堰內、外戧堤整體填筑至EL.96,堰體整體填筑至EL.97,靈東管線管道安裝98%;羅陽山隧洞進口鉆爆段累計進尺32.7米;鎮安支洞累計進尺434米;東筍水池TBM整機調試、試掘進,累計掘進1.7米;寨圩隧洞上游累計進尺566米,寨圩隧洞下游累計進尺488米;松山支洞累計進尺645米;細垌暗涵灌注樁累計鉆孔完成44根,各項施工任務均按照調整后的計劃有序推進,跑出“加速度”。 東方風來滿眼春,拼搏奮進正當時。項目部全體員工將繼續秉承熱誠、執著、拼搏精神,發揮自身信譽、技術、設備、人才的最大優勢,發揚雷厲風行、敢打硬仗的作風,牢記“守護好一江碧水”的殷殷囑托,為全力打造“精致精美、出新出彩的環北明珠”作出新的更大貢獻!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